宋家庄是蔚县境内八百庄堡中极具古文化色彩的一个典型村堡,堡内街道和建筑物均按文字型布局构筑。 宋家庄,位于蔚县城南3.5公里处。 明朝以前,宋家庄的村址在现在的村堡东约1公里,县城至岔道公路路东处。旧村堡很小,方圆不足千米,人们称其为“旧堡子”。旧村堡由宋姓人家始建,故取名“宋家庄”。经过近千年的风风雨雨,宋家庄的旧村堡早已荡然无存,留给后人的只是断垣残廓和一些零星的传说。 现在的宋家庄村堡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(1372年),距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。建堡时,宋姓已经衰败,韩姓成为统领宋家庄的大户(明朝弘治、正德年间又陆续迁来苏、邹两姓,后韩、苏、邹在宋家庄成为主宰村堡的三大家族),但是村名仍沿用“宋家庄”。只是在堡门的青石匾额上没有象别的村堡那样刻上村名,而是刻上了“昌明”字样,所以宋家庄又叫“昌明堡”。“昌明”是指政治、文化的兴盛发达。由此推断,在堡门上凿刻“昌明”二字的用意是希望村堡内多出些文臣武将,光宗耀祖,振兴家园。村堡门楼之上还建有魁星楼一座,其用意和“昌明”二字一样,希望借“魁星点状元”的神话传说,为村堡造福,为子孙添禄。 宋家庄堡门 更让人惊奇的是,宋家庄堡内街道和建筑物也是文字型布局构筑。 从魁星楼向北俯瞰,三横一坚的街道和正北的真武庙,正好形成一个“主”字。与堡门相对应的堡内北端的真武庙,是“主”字的点。真武庙前有一条东西横街,堡中有一条东西横街,紧挨堡门内又是一条东西横街,这三条东西贯通的横街被井然有序的古民居等份儿界开,形成“主”字的三横;真武庙至堡门是一条南北大街、直贯三条横街之中,不偏不倚成为“主”字的一竖。从魁星楼向南俯瞰,堡门外正南约5米处与堡门洞相对应的是关帝庙。从堡门走出绕关帝庙叉开左右两条大街出村,恰好是一撇一捺,呈现一个“人”字。当年建堡时以“主人”字样作为村堡造型的寓意我们无法知晓。但他独特的设计却成为蔚县古堡造型中的一绝,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内涵,且已成为颇有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 在这“主人”型村堡内,建有民清时期的古民宅30余所,均为四合院和连环院,现大部分保存完好。这些民宅大多为砖木结构,青条基石,青砖灰瓦,白灰勾缝,屋顶起脊,安置吻兽。门窗为木制,小窗、隔扇、门楣雕有花鸟鱼虫和琴棋书画;街门楼、门楼内影壁、房屋后檐及左右侧临街外檐均有砖雕,图案有飞禽走兽和瓜果花卉。这些木雕和砖雕做工十分精细,图案惟妙惟肖,极具观赏价值。 堡内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穿心戏楼至今保存完好,其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,至今仍令人叫绝。 邹家大院 宋家庄村堡如此珍贵的古文化遗存,得益于为建造和发展村堡作出贡献的苏、邹、韩三姓先祖。他们或文、或武、或商、或农,都曾是蔚县、乃至周边府县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名人。 宋家庄苏姓先祖名苏镇,原籍上海。据说,苏镇的曾祖父于明朝建文元年(1399年)随燕王朱棣扫北,与鞑靼人作战时经飞狐峪来到蔚县,屯兵于北口。后因北上抗敌,遂将妻小留在蔚县(当时称蔚州)居住生活,购置田产,并在李家碾村建起了苏家庄堡。 明朝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苏镇袭父指挥佥事之职并授明威将军衔,任龙门(属今赤城县)守备时,苏家庄堡因缺水无法生活,便举族迁至宋家庄,成为宋家庄村堡内地位显赫的大户人家。苏镇死后葬于宋家庄村西,并被立为新建苏家坟茔的始祖。村堡内的苏家祠堂亦将苏镇列为始祖。苏镇后五代仍世袭军职并授将军衔。从史料记载和苏氏家族的发展来看,苏家发达于明成祖朱棣,辉煌明朝十代。明灭清立,苏家再没有人居朝为官。 宋家庄堡内建有苏家祠堂,位于村堡北端真武庙西侧,祠堂院落不大,呈长方形,东西建有厢房,正北为供奏先人之厅堂。堂内正面和东西侧墙壁绘有明、清两世先祖之牌位共计十五代之多。壁绘和祠堂的建筑清秀雅致,据专家考证,当属南方风格,北方少有。 宋家庄的邹姓始祖邹铭,乃浙江钱塘县人氏。明朝成化年间,邹铭作为师爷随就任蔚州知州的柴骥来到蔚县。邹铭为人豁达,乐善好施,深得民心。知州柴骥升迁离任时,经蔚县工商界人士恳求,将师爷邹铭留在了蔚县。邹铭留蔚后,娶妻王氏。乡绅们帮其在县城西关外置办了10亩土地,又在县城西街为其安顿了居所,邹铭从此在蔚县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布衣生活。 宋家庄南北大街 明成化二十三年(1487年),冀中遭灾,大批灾民拥入蔚县,邹铭又出米120石赈济灾民,受到朝庭嘉奖。据县志记载,邹铭之义举经州、府层层上表到京后,正值弘治皇帝继位,闻听此事龙颜大悦,遂下诏“特赐敕奖谕旌为义民”,赐御匾一块,上书“私蓄赈饥”,并允许其“卒祀乡贤,义显乡邦”。 邹铭一子四孙,都是谨遵圣训的读书人。其子邹理,明朝弘治年间壬子科举人,曾任安徽建德县知县、陕西巩昌府通判等职。其孙邹森,明朝嘉靖年间辛卯科举人,未仕而卒,著有《观心约》一部,传至后世,深得学者赞赏。 邹铭死后,儿孙们将其葬到城南宋家庄,其后代便在宋家庄村堡安居乐业。进宋家庄堡,穿心戏楼西侧第一个四合院便是邹家故居。院内布局整齐,宽阔敞亮,古色古香。东厢房建有二层小楼,临街开窗专供家中女眷看戏所用,宛如城市旧戏园子中的包厢,可见当时的邹家生活起居都十分讲究,她们的文明之举教化着族人,同时也为宋家庄村堡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不少儒雅之气。 宋家庄的韩姓,是地道的蔚县人,也是初建“昌明”堡的主人。但宋家庄的韩姓并不是同一家族,他们的先祖分为三家。韩家镖局为一家,韩家大院为一家,外村同姓认户韩家的为一家。据说,有了宋家庄就有了韩姓人。 韩家镖局创建于清朝道光初年(1822年),创建人韩瑛,自幼喜欢舞拳弄棒,且体态魁梧,力气过人,十五六岁时便进入本村学武堂拜师习武。韩瑛跟随师傅朝夕不辍,八九年时间武功学得已很精湛,十八般兵刃件件精通。尤其擅使阴阳刀,出神入化,威震四乡。 清道光二年(1822年),韩瑛参加武科乡试,艺压群雄,荣登榜首,高中武举。同年,在宋家庄开设韩家镖局。当时,蔚县是京、津、冀、晋、蒙通商之要隘,关内外客商及运输骡帮昼夜不绝,往来于飞狐古道之间。韩瑛正是看准了这一商机,才放弃了祖业农桑,专门从事保镖营生。 韩瑛之子韩邦元,在父亲的影响下,也练得一身惊人武功。清同治年间丁卯科科考,中武科进士,颇受同治皇帝喜爱,赐御匾授于“父子武魁”,并命其留京任守备之职。韩邦元之子韩贯山也曾获武秀才之称,但始终不愿保镖。无奈,韩瑛晚年将镖局全部家业交由哥哥的重孙韩增贵料理。 韩增贵是韩家镖局的最后一个镖师。后来韩家镖局日渐衰败,只好将镖局房产抵给邹家,迁址县城小街南勉强维持。随着全国设立邮政和京张铁路通车,韩家镖局最终破产倒闭。 现在,韩家镖局的旧宅院仍保存于宋家庄堡门内东侧,为两进四合院建筑。外院东西厢房为客房,南房为骡马棚,正中北面是面阔三间的客厅,为接镖洽谈时待客之用。从客厅后门可通内院,为家人起居之所。整座院落建筑高大,气势宏伟,显示着当年镖局的威严。 韩家大院,是宋家庄韩姓另一家族的故居。其旧宅在宋家庄村堡内正街北端,整座院落大小房舍30余间,是现今堡内面积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。它的建筑形式别具一格,四进院落连环相套,曲径通幽。门楼、影壁、窗棂均有砖雕或木刻图案,非常精美。一些民俗专家和学者观后都赞叹不已,称其为北方古建筑之瑰宝。 深远而厚重的文化氛围和乐善好施的习俗行为,使宋家庄村堡形成了团结、友爱、和顺的村情民风,在蔚县八百村堡中树立了独特的人文景观。 |